如何防范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發(fā)生

時間:2023-11-01 15:48:00 | 來源:南充市疾病預(yù)防控制中心

毒蘑菇又叫毒蕈,由于毒蘑菇與食用菇外形相似,難于區(qū)別,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。毒蘑菇毒性非常強,毒性成分復(fù)雜,目前沒有治療毒蘑菇中毒的特效藥,死亡率極高,居各類食物中毒事件之首。預(yù)防毒蘑菇中毒的關(guān)鍵做到不采、不買、不賣、不食野生蘑菇。

毒蘑菇中毒機理

毒蘑菇引起中毒的原因是其中含有有毒物質(zhì)(毒素),例如引起貧血的溶血素;破壞人體肝臟和腎臟的毒肽;導(dǎo)致幻覺(如幻視、幻聽、狂歌亂舞等)的生物堿;引起呼吸衰竭的紅菇素等等。這些毒素經(jīng)口通過人體的消化系統(tǒng)進入血液系統(tǒng),進而損害人體的肝臟、腎臟、心臟、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及呼吸系統(tǒng)等。

毒蘑菇中毒怎么辦

由于毒蘑菇種類不同,毒蘑菇中毒的臨床癥狀非常復(fù)雜多變。毒蘑菇中毒可能出現(xiàn)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胃腸道癥狀,嚴重的可導(dǎo)致抽搐、痙攣、昏迷,甚至出現(xiàn)幻覺、溶血癥狀和肝臟損傷等嚴重癥狀,死亡率極高。如果誤食了毒蘑菇,應(yīng)該做的:

1、立即用指頭或筷子壓舌根催吐,然后口服溫開水反復(fù)催吐2~3次,直至吐不出食物殘渣為止。

2、催吐的同時聯(lián)絡(luò)急救中心,或在催吐后將患者送醫(yī),不要因為癥狀較輕或癥狀沒有惡化就不去醫(yī)院。

3、保留食用過的毒蘑菇,以便確定中毒原因,告訴醫(yī)生可能是毒蘑菇中毒,便于針對性治療。

國內(nèi)常見的毒蘑菇圖樣

下邊給出一些國內(nèi)常見的毒蘑菇圖樣,供參考。

白毒鵝膏菌

???????子實體中等大,純白色。菌蓋初期卵圓形,開傘後近平展,直徑7-12cm,表面光滑?。菌肉白色。菌褶離生,梢密,不等長。菌柄細長圓柱形,長9-12cm,粗2-2.5cm,基部膨大呈球形,內(nèi)部實心或松軟,菌托肥厚近苞狀或淺杯狀,菌環(huán)生柄之上部。夏秋季分散生長在林地上。

分布于中國河北、吉林、遼寧沈陽、江蘇、福建、安徽、陜西、甘肅、湖北、湖南、山西、廣西、廣東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此蘑菇極毒。毒素為毒肽和毒傘肽。中毒癥狀主要以肝損害型為主,死亡率很高。

白黃粘蓋牛肝菌

?子實體較小。菌蓋直徑1.5-9cm,半球形,表面粘,白色,淡白色或帶黃褐色,老后呈紅褐色,幼時邊緣有殘留菌幕。菌肉白色,后漸變淡黃色。菌管直生或彎生,白色。管口小,近圓形。每毫米3-4個,有腺眼。柄長4-6cm,粗0.8-1.5cm,柱形,基部稍膨大,內(nèi)實,初白色,后與菌蓋同色,有腺眼。

夏秋季于松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。

分布于我國遼寧、吉林、云南、香港、遼寧、陜西、西藏、四川、廣東等地。

食后往往引起腹瀉,但經(jīng)浸泡、煮沸淘洗后可食用。屬外生菌根菌,與松等形成菌根。

半卵形斑褶菇

半卵形斑褶菇,又稱“致幻蘑菇”,因其子實體具有毒性、人類食用中毒后可引起幻覺反應(yīng)而得名。分布于我國臺灣、陜西、新疆等地,青藏高原尤為多見。

形態(tài)特征:子實體一般中等。菌蓋直徑一般4cm,有時可達?8cm,近圓錐形、鐘形至半球形,頂部有的略帶土黃色,光滑而粘,有時龜裂。菌肉污白色。菌褶初期灰白,後期呈現(xiàn)灰黑相間的花斑,直生,稍密,長短不一。菌柄圓柱形,長10-25cm,粗0.4-1.2cm,白色至污白色,頂部有縱條紋,菌環(huán)以下漸增粗,內(nèi)部松軟變空心。菌環(huán)膜質(zhì)生柄之中、上部。

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、馬糞上單生或群生。

分布於臺灣、甘肅、陜西、新疆、青海、西藏、四川等地區(qū),多見於高山牧場。此種在青藏高原的松潘地區(qū)草地多見,而在內(nèi)蒙草原卻未發(fā)現(xiàn)。此菌有毒,中毒後可引起幻覺反應(yīng)?
臭黃菇

臭黃菇又稱雞屎菌(廣西)、油辣菇(四川)、黃辣子、牛犢菌(廣西)、牛馬菇(福建)。子實體中等大。菌蓋土黃至淺黃褐色,表面粘至粘滑,邊緣有小疣組成的明顯的粗條棱。菌蓋土黃至淺黃褐色,表面粘至粘滑,邊緣有小疣組成的明顯粗條棱,直徑7~10cm,扁半球形,平展后中部下凹,往往中部土褐色。菌肉污白色,質(zhì)脆,具腥臭氣味,麻辣苦。菌褶污白至淺黃色,常有深色斑痕,一般等長,彎生或近離生,較厚。菌柄較粗壯,圓柱形,長3~9cm,粗1~2.5cm,污白色至淡黃褐色,老后常出現(xiàn)深色斑痕,內(nèi)部松軟至空心。孢子印白色。孢子無色,近球形,有明顯小刺及棱紋,7.5~12.5μm。褶側(cè)囊體近梭形,38~56μm×8.8~11.3μm。

潛伏期短,發(fā)病快。一般可于食后半小時左右即發(fā)病,主要為胃腸道癥狀,如劇烈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。有的還出現(xiàn)精神錯亂,頭暈眼花,亂說亂唱,嚴重者則有面部抽搐,牙關(guān)緊閉,視力減弱,昏睡等。一般病程較短,如經(jīng)及時治療,可很快痊愈。

此菌味辛辣,具臭氣味,有毒。在有些地方有人將它漂洗后食用,但往往不能徹底去毒。

此菌在四川等地被群眾曬干,煮洗后食用。但在不少地區(qū)往往食后中毒。主要表現(xiàn)為胃腸道病癥,如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甚至精神錯亂、昏睡、面部肌肉抽搐、牙關(guān)緊閉等癥狀。一般發(fā)病快,初期及時催吐可減輕病癥。
大鹿花菌

????大鹿花菌子實體較小至中等大,菌蓋直徑8.9-15cm。呈不明顯的馬鞍形,稍平坦,微皺,黃褐色。菌柄長5-10cm,粗1-2.5 cm,圓柱形,較蓋色淺,平坦或表面稍粗糙,中空。在針葉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單生或群生。分布于中國的吉林、西藏等地區(qū)??赡苡卸?,毒性因人而異,不可食用

????毒蘑菇中毒一般分為胃腸炎型、神經(jīng)精神型、溶血型、臟器損害型和日光皮炎型五種類型。其中胃腸炎型和神經(jīng)精神型潛伏期一般為半小時至4~6小時,最短在進食毒蘑菇10分鐘后即可發(fā)病,但預(yù)后較好。而溶血型和臟器損害型中毒較為嚴重,臟器損害型是毒蘑菇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類型,通常在誤食后6--72小時發(fā)病,先出現(xiàn)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伴頭暈、頭痛、四肢乏力等癥狀,一般持續(xù)1-2天后漸緩解。這時候病人易誤認為好轉(zhuǎn)而不繼續(xù)治療,但此時毒素逐漸侵犯人體各臟器。病人中毒后2-5天內(nèi)出現(xiàn)內(nèi)臟損害,尤以肝損害最為嚴重,極易造成死亡。致命白毒傘中毒就屬于這一類型。

大青褶傘

????????毒蘑菇-大青褶傘又稱摩根小傘。子實體大,白色。菌蓋直徑5-25(30)cm,呈半球形或扁半球形,后期近平展,中部稍凸起,幼時表皮暗褐色或淺褐色,逐漸裂為鱗片,頂部鱗片大而厚,呈褐紫色,邊緣漸少或脫落,菌蓋部菌肉白色或帶淺粉紅色,松軟。 蘑菇的毒性主要是由其含有的毒素所至,毒膚(主要為肝臟毒性,毒性強,作用緩慢)、毒傘膚(肝腎毒性,作用強)、毒蠅堿(作用類似于乙酞膽堿)、光蓋傘素(引起幻覺和精神癥狀)、鹿花毒素(導(dǎo)致紅細胞破壞)等毒素單獨或聯(lián)合作用,引起復(fù)雜的臨床表現(xiàn)。毒蘑菇含有植物性的生物堿,毒性強烈,可損害肝、腎、心及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,即使是微量被吸收到體內(nèi)也是很危險。主要對人體危害有肝臟毒素、神經(jīng)毒素、胃腸毒素和溶血毒素4種。

?

毒鵝膏菌

毒鵝膏菌又稱綠帽菌、鬼筆鵝膏、蒜葉菌、高把菌、毒傘。?子實體一般中等大。菌蓋表面光滑,菌蓋初期近卵圓形至鐘形,表面灰褐綠色、煙灰褐色至暗綠灰色。菌肉白色。菌褶白色,菌柄白色,細長,圓柱形,基部膨大成球形,內(nèi)部松軟至空心。菌托較大而厚,呈苞狀,白色。菌環(huán)白色,生菌柄之上部。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。在南方的江蘇、江西、湖北、安徽、福建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區(qū)。此菌極毒,據(jù)記載幼小菌體毒性更大。

在鵝膏屬(Amanita)真菌中,有的是重要的食用菌,有的有一定的毒性,但誤食并不致命,而有的則是劇毒的,誤食常會危及生命,綠蓋鵝膏、春生鵝膏和鱗柄鵝膏,就是著名的致死性毒菌。

毒粉褶菌

毒粉褶菌屬樹林外生菌根菌,可與櫟、山毛櫸、鵝衛(wèi)櫪等樹木形成菌。子實體較大。菌蓋直徑5-20cm,初期扁半球形,后期近平展,中部稍凸起,邊緣波狀常開裂,表面有絲光,污白色至黃白色,有時帶黃褐色。菌肉白色,稍厚。菌褶初期污白,老后粉紅或粉肉色,直生至近彎生,稍稀,邊緣近波狀,不等長。菌柄白色至污白色,往往較粗壯,長9-11cm,粗1.5-3.8cm,上部有白粉末,表面具縱條紋,基部有的膨大。孢子印粉紅色。孢子多角,8-11μm×6.5-8μm。 生態(tài)習(xí)性:夏秋季在混交林地往往大量成群或成叢生長,有時單個生長。 此種中毒后,潛伏期約半小時,長達6小時。發(fā)病后出現(xiàn)強烈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心跳減慢、呼吸困難、尿中帶血,中毒癥狀往往嚴重試驗抗癌,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100%,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100%。與櫟、山毛櫸、鵝耳櫪等樹木形成菌根。

毒蠅鵝膏菌

毒蠅鵝膏菌,又稱哈蟆菌、捕蠅菌、毒蠅菌、毒蠅傘。?子實體較大。菌蓋寬6-20cm。邊緣有明顯的短條棱,表面鮮紅色或桔紅色,并有白色或稍帶黃色的顆粒狀鱗片。菌褶純白色,密,離生,不等長。菌肉白色,靠近蓋表皮處紅色。菌柄較長,直立,純白,長12-25cm,粗1-2.5cm,表面常有細小鱗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長。生長環(huán)境遍及北半球溫帶和極地地區(qū),并且也無意間拓展到南半球,在松林里與松樹等植物共生,現(xiàn)在成為全球性的物種。毒蠅傘和落葉型植物和結(jié)球果的植物形成菌根。為典型的毒菇,有一個大的白色菌褶、白色斑點,通常是深紅色的菇類,是最廣為認識的蕈類,并且在大眾文化中廣泛出現(xiàn)。此蘑菇因可以毒殺蒼蠅而得名。其毒素有毒蠅堿、毒蠅母、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傘素等。誤食后約6小時以內(nèi)發(fā)病,產(chǎn)生劇烈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及精神錯亂,出汗、發(fā)冷、肌肉抽搐、脈搏減慢、呼吸困難或牙關(guān)緊閉,頭暈眼花,神志不清等癥狀。使用阿托品療效良好。此菌還產(chǎn)生甜菜堿,膽堿和腐胺等生物堿。該菌可藥用,小劑量使用時有安眠作用。子實體的乙醇提物,對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。所含毒蠅堿等毒素對蒼蠅等昆蟲殺力很強,可用于森林業(yè)生物防治。此菌屬外生菌根菌。與去杉、冷杉、落葉松、松、黃杉、樺、山毛櫸、櫟、楊等樹木形成菌根。?

糞銹傘

????糞銹傘的子實體一般較小。菌蓋近鐘形,半膜質(zhì),表面粘,光滑,中部淡黃色或檸檬黃色,有皺紋,向邊緣漸變?yōu)槊S色,直徑2-4.5cm,邊緣有細長條棱,可接近頂部。菌肉很薄。菌褶近彎生,密或稍稀,窄,深肉桂色,褶沿色淡。菌柄細長,柱形,長5-10cm,粗0.2-0.3cm,質(zhì)脆,有透明感,光滑或上部有白色細粉粒,污黃白色,空心,基部稍許膨大。

介味滑銹傘

子實體一般中等大。菌蓋表面光滑,粘,初期扁平球形,后期中部稍突起,深蛋殼色至深肉桂色,直徑一般5-12cm,邊緣平滑。菌肉白色。菌褶淺銹色,稍密。菌柄柱形,長約10cm,粗1-2cm,污白色或帶銹黃色。夏秋季常生在針闊葉混交林中地上,單生或群生。分布于吉林、云南、陜西、山西等地。有強烈的芥菜氣味,口嘗有辣味。有毒,不宜食用。

毛頭鬼傘

別?名:又稱雞腿蘑(河北、山西)、毛鬼傘。

形態(tài)特征:子實體較大。菌蓋呈圓柱形,當開傘後40分鐘內(nèi)邊緣菌褶溶化成墨汁狀液體,同時菌柄變得細長。菌蓋直徑3-5cm,高9-11cm,表面褐色至淺褐色,隨著菌蓋長大而斷裂成較大型鱗片。菌肉白色。菌柄白色,圓柱形,較細長,且向下漸粗,長7-25cm,粗1-2cm,光滑。

生?境:春至秋季在田野、林緣、道旁、公園內(nèi)生長,雨季可甚至在毛屋頂上生長。此菌有時生長在栽培草菇的堆積物上,與草菇爭養(yǎng)分,甚至抑制其菌絲的生長。

分?布:分布於我國黑龍江、吉林、河北、山西、內(nèi)蒙古、甘肅、新疆、青海、西藏等地區(qū)。

功?效:該蘑菇一般可食用。但含有石碳酸等胃腸道刺激物,還含有腺嘌呤,膽鹼,精胺,酪胺和色胺等多種生物鹼以及甾醇脂等。食後可能引起中毒,與酒類如啤酒同吃容易引起中毒。毛頭鬼傘可人工栽培,不過因為成熟快,容易出現(xiàn)菌褶液化,必須掌握采摘時間。還可以用菌絲體進行深層發(fā)酵培養(yǎng)

毛頭乳菇

毛頭乳菇,此種蘑菇有毒?,含胃腸道刺激物。食后引起胃腸炎或產(chǎn)生四肢末端劇烈疼痛等病癥。還有含毒蠅堿等毒素等的記載。但在蘇聯(lián)地區(qū)生長的可食用。子實體含橡膠物質(zhì)。屬外生菌根菌,與區(qū)、榛、樺、鵝耳櫪等樹木形成菌根。

美麗粘草菇

美麗粘草菇子實體中等大,白色,菌蓋直徑6-10cm,初期近圓形,后期近平展。

菌肉白色。菌褶白色變粉紅色。菌柄細長,長6-15cm,粗0.6-1.3cm,圓柱形。菌托苞狀而大。子實體一般中等大,有菌托而無菌環(huán)。菌蓋表面光滑而粘,白色至污白色,邊緣具長條棱。菌蓋初期鐘形至近開展后中部凸起,直徑3-10cm。菌肉白色至污白色。菌褶離生,稍密,白色或粉肉色至粉紅色,不等長。菌柄圓柱形,細長,白色,長6-13cm,粗0.8-1.2cm,內(nèi)部實心至松軟,基部膨大。菌托白色,近苞狀至杯狀。孢子印粉紅色。孢子淺粉紅色,光滑,橢圓形,9.5-15.5μm×7-8.5μm,含一大油滴。褶側(cè)和褶緣囊體梭形或棒狀,74-84μm×20-28μm。夏秋季在草地或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。分布于中國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吉林、新疆、香港、廣東等地。

細褐鱗蘑菇

細褐鱗蘑菇,子實體中等至較大。菌蓋直徑5-10cm,初期半球形,後期近平展,中部平或稍凸,表面污白色,具有帶褐色、黑褐色纖毛狀小鱗片,中部鱗片灰褐色,邊緣有少量菌幕殘物。菌肉白色,稍厚。?

細環(huán)柄菇

中文別名?:盾形環(huán)柄菇,子實體一般較小,菌蓋直徑3-7cm,初期半球形、後呈扁平且中部凸起,污白色,中央有褐色鱗片,向邊緣有短條紋。菌肉白色。菌褶白色,離生,稍密。菌柄柱形,向下漸長,長4-8em,粗0.3-0.6cm,白色,菌環(huán)以下有絮狀或毛狀鱗片,質(zhì)脆。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。黑龍江;廣東?;吉林?;山西?;江蘇?;云南?;香港?;青海?;新疆?;西藏此種有的記載可食,但有人認為有毒,不能輕意采集食用。

赭紅擬口蘑

赭紅擬口蘑,子實體中等或較大。菌蓋直徑4-15cm, 有短絨毛組成的鱗片。夏秋季生針葉樹腐木上或腐樹樁上,群生或成叢生長。子實體中等或較大。菌蓋有短絨毛組成的鱗片。淺磚紅色或紫紅色,甚至褐紫紅色,往往中部浮色。菌蓋直徑4-15cm。菌褶帶黃色,彎生或近直生,密,不等長,褶緣鋸齒狀。菌肉白色帶黃,中部厚。菌柄細長或者粗壯,長6-11cm,粗0.7-3cm,上部黃色下部稍暗具紅褐色或紫紅褐色小鱗片,內(nèi)部松軟後變空心,基部稍膨大..夏秋季生于針葉樹腐木上或腐樹樁上,群生或成叢生長。分布于我國臺灣、甘肅、陜西、廣西、四川、吉林、西藏、新疆等地區(qū)。此菌有毒,誤食此菌後,往往產(chǎn)生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胃腸炎病癥。但也有人無中毒反應(yīng)。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